- 歡迎訪問廣東省自考網!本站為考生提供廣東自考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廣東教育考試院eea.gd.gov.cn為準。

基礎學習:依據全新考試教材和大綱、結合歷年考試命題規律、以教材章節講解為主線,以重點、難點為中心,由輔導老師對教材及考試中所涉及的知識進行全面、系統講解,幫助考生準確把握考試的重點、考點所在,為順利通過考試做好知識上、技巧上的準備。
真題串講:以考試大綱為主導,對各章節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講解,突出考試重點、難點與考點,教授答題思路與方法,通過對課程的整體情況分析及兩套經典考試真題講解,幫助考生更準確地把握考試方向,做好考前最后沖刺,為考生順利通過考試鋪平道路。串講班課程在考前一個月左右開通。
緒論
這一章,要重點掌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的性質、特征及其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聯系;掌握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及其不同層次的具體方法與技能,掌握社會學的基本功能。
節標題
備考重點
相關習題
第一節什么是社會學
社會學,sociology 一詞最早在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門研究社會的實證科學。
在中國,社會學最早以“群學”命名,取意于戰國時期社會思想家荀況的《王制》篇。該書闡述了三個層次的區別:一是生命有機體與非生命物質的區別;二是動物與植物的區別;三是人與禽獸的區別。從而分析了人類之所以能結成一定的群體,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的原因。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多數學者重視社會關系及其表現的研究。
嚴復將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譯為《群學肆言》。
涂爾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等分支社會學的社會學家。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綜合研究社會關系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它把社會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綜合研究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探討社會關系發生、發展及其規律。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的總和。它是和人、人類社會一同產生的,它的形成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社會關系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部分,為不同的學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會學對社會關系進行整體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為社會關系是一綜合體,不能孤立地為某一個學科研究某一個部分,必須進行綜合性研究;第二是因為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研究容易產生片面性,造成失誤,整體研究可以避免片面。第三是因為社會學研究具有開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學科之成果來得出結論。
以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為指導的社會學家是不能解釋社會關系的實質和社會關系不斷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會學的性質:社會學是一門實證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其研究范式是從生活出發,形成理論,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會學的主要特征:一是整體性,即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角度考察、研究社會關系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二是綜合性;三是廣泛性;四是應用性。(簡記:整綜廣應)
關于社會學在社會學科中的地位有三種觀點:一是中心論,即把社會學的地位置于其他社會科學之上,其創始人是孔德、斯賓塞;二是平列論,即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處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論。
關于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有三種意見:一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學;二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學的一分支;三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
分,社會學是一門具體的科學,前者對后者起指導作用,后者為前者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料。二者的研究對象、方法和任務不同。
社會學研究的領域,是由它研究的對象決定的。人與人結成的社會關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反應在社會過程的各個方面。
第二節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即方法論、基本方法和具體技術與工具。
歷史唯物進度表義第一次把社會學提到了科學的水平。
社會學的基本方法論有三種:一是實證主義方法論;二是非實證主義方法論;三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
實證主義方法論由孔德首先提出,后來得到斯賓塞引進生物進化觀,涂爾干的進一步完善。其基本點是:第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一樣,都是純客觀的,社會現象背后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規律;第二,社會現象既然是有規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會學的任務在于說明社會現象是什么,而不是應該或必須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學的方法適合于社會研究。(簡記:純客觀可感知是什么自然法)
非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要點是;第一,強調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現象,反對把自然科學方法絕對化;二是突出社會行動者的主體性、意識性和創造性,反對把人當作非人格的物化現象;第三,在主張“價值中立”的同時,借助“價值關聯”。
屬于非實證主義的社會學說流派有:社會相互作用論;現象社會學;民俗方法論。
首先在理論上向實證主義方法論提出挑戰的,是德國生命哲學家和社會學家W.狄爾泰。
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是爭論頗多的問題。韋伯同時提出二者比單純主張價值中立有所進步,但是價值中立包含的以科學排斥價值的傾向并不因此而消除。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是由馬恩首先提出來的,其基本點是:第一,以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作為理解人及其歷史活動的出發點;第二,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人的活動而已;第三,生產關系是決定其余一切社會關系的原始關系;第四,社會歷史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第五,研究社會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簡記:歷史社會主體是人原始關系自然過程矛盾分析)
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研究社會時,要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客觀研究與主觀研究相結合;二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三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四是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相結合。
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社會調查法;二是社會實驗方法;三是社會統計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社會現象和社會情況進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關資料,并對其作出解釋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總稱。它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社會實驗方法有簡化和純化社會復雜現象的作用。
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根據社會調查的不同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
根據社會調查的研究程度,可以分為探索性調查、描述性調查、解釋性調查。
社會實驗方法是在已有社會理論或假設的引導下,按照實驗設計的模型,有控制地設置某些條件和變量,直接觀察、記錄、分析這一研究對象前后變化的一套辦法和程序。
社會統計方法是運用社會學原理,對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得來的數據資實進行定量分析的一套方法和技術。
社會統計的作用:一是簡化資料,方便描述;二是檢驗樣本調查的結論。
社會統計的過程,一般包括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三個基本環節。
社會統計分為敘述統計和推論統計兩大類。
統計學之父凱特勒把統計方法從自然科學領域推廣到社會科學領域,為社會統計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技術包括:研究組織技術、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整理技術、資料分析技術。
社會學研究工具分為文書性工具和器具性工具兩種。
第三節社會學的功能
社會學的功能包括四個:一是描述性、解釋性、預測性和規范性功能;二是社會管理和社會控制功能;三是社會批評功能;四是教育功能。(簡記:描控批教)社會學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為了解和掌握發生了什么事,什么情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釋性功能是指對影響社會事實發生、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從其因果聯系上加以說明的過程;預測性功能即揭示將來的社會事件和狀態是怎樣的;規范性功能是指確定預定目標及其達到的手段,以及對社會目標、行動與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評價的過程。四項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將會怎樣、應該怎樣的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傳統社會學研究注重描述性功能;現代社會學把規范性研究看作是自身的最終目的。
社會學的教育功能包括:一是幫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職業準備;三是做好日常決策;四是正確對待變革中的世界。
社會管理和社會控制是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
社會學的社會批評功能是指對舊的思想、舊的觀念和阻礙社會進步的事物、行為進行揭露,實事求是地進行理論分析,提出克服和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第二章人的社會需要
重要概念:
需要
社會需要是人們在一定的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
文化
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泛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成果,狹義是指人的意識形態部分。社會學采用的是廣義。所謂社會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這個群體的、人造的生活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的產品。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綜合文化三個部分。
優勢需要
重點掌握:
1 、社會需要在社會中的地位
2 、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
3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一般掌握:
1 、社會需要的類型
2 、集體的發展與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間的關系
3 、社會需要的滿足與提高
第三章社會交往
重要概念:
社會交往
情景定義
對自己所處和面對的情景進行的審慎考慮和主觀解釋,這種解釋對人們采取何種行動有直接影響。
“鏡中之我”社會角色角色扮演角色沖突
重點掌握:
1 、社會交往的意義
2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交往理論
3 、符號相互作用論
4 、人際關系及其影響因素
5 、角色扮演的過程
一般掌握;
1 、社會交往的類型
2 、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
3 、角色沖突的表現
4 、集體行為的特點及成因
5 、時尚的形成與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會化
重要概念:
社會化
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從出生,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的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
“心理上的斷乳”個性
重點掌握:
1 、社會化的內容
2 、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的關系
3 、社會化對形成個性的影響
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一個人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的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
一般掌握:
1 、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
2 、社會化的過程個性的特點
第五章初級社會群體與家庭
重要概念:
社會群體
初級社會群體
初級社會群體也叫首屬社會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系。
家庭鄰里家庭結構
重點掌握:
1 、社會群體的特征與功能
2 、初級社會群體的特征和功能
3 、家庭的功能
一般掌握:
1 、社會群體的類型
2 、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條件
3 、家庭的結構及類型
第六章社會組織與科層制
重要概念:
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社會上存在的一切人類活動的共同體;狹義是指執行一定的職能,完成特定的社會目標,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社會群體。社會學中的社會組織是指狹義而言的。
社會組織的結構組織目標家長制 X理論與Y 理論
重點掌握:
1 、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
2 、組織與環境的關系
3 、組織目標對組織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4 、指出“經濟人”假設與“社會人”假設對管理策略的不同觀點
“經濟人”假設是美國管理學家泰羅為企業管理設計的思想。認為工人是為掙錢來工廠做工。
因此通過多勞多得、物質刺激就能激勵工人勤奮工作,提高效率。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機器而遭到批判。“社會人”假設由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得出的一種管理方式。認為工人不僅是為錢而來,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會因素是影響工人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為中心,給予基本關心,激發他們積極性,提高效率。這種理論開了管理理論之新風,對管理實踐有巨大影響。
一般掌握:
1 、社會組織的特征
2 、組織過程的基本內容
第七章社區
重要概念
社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城市化過渡城市化重點掌握:
1 、社區的構成要素
2 、城市社區的特征
3 、試述城鄉關系發展的階段及我國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道路
城鄉關系的發展大體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城鄉分化,在遠古時代只有農村而無城市,隨生產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城市才逐漸從農村分化出來。第二階段城鄉對立。即城市統治階級在經濟上剝削,政治上要壓迫,造成農村與城市的尖銳對立。第三階段城鄉差距。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成為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使城鄉居民在經濟收入,物質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農村,出現城鄉差別。第四階段城鄉融合。這是把農村與城市放在一個系統中加以全面規劃的思路,使兩者做到優勢互補,形成兩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我國城鄉關系解放前是對立的,解放后,城市關系由對立轉為差別,城市優于農村。為了縮小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我國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政策;打破城鄉壁壘,促進城鄉溝通,城鄉之間廣泛進行勞動力、資源、技術、產品的交流,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城鄉結合,城市支援農村,國家從“六五”開始就有計劃幫助農村發展,同時采用鼓勵城鄉聯合辦廠等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的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艱巨性、復雜性很大,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第八章階級與階層
重要概念:
社會分化
社會分化是指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認可了的區別。原因是社會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職業分工及他們的社會價值和等級則構問了社會分層的基礎。
社會階級
重點掌握:
1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于社會剩余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現。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階級必然隨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他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2 、社會分工與社會分化的關系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工造成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來說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工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內部的也有分化。
3 、社會分層的標準
一般掌握:
1 、社會分化的因素
2 、社會分層的理論
第九章社會制度
重要概念:
社會制度
社會制度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此相聯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它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尺度,社會學研究中觀的社會制度。
重點掌握:
1 、社會制度的含義
2 、社會制度要素
3 、社會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 、社會制度的特征
2 、社會制度的類型
第十章社會控制
重要概念:
社會控制社會輿論群體意識越軌行為
重點掌握:
1 、社會控制的功能
2 、習俗與道德的作用、道德與法律作用的異用
3 、判斷越軌行為的標準
一般掌握:
1 、社會控制的類型
第十一章社會問題
重要概念:
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指由于人與環境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問題。
就業貧窮
重點掌握:
1 、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
2 、我國人口問題表現、實質、危害及我國解決人口問題的途徑
3 、勞動就業問題的實質及我國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具體措施
4 、失業的功能
一般掌握:
1 、社會問題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 、我國人口問題的成因
3 、我國反貧窮實踐,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第十三章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
重要概念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也叫社會安全,是指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因不能參加正常工作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限度的經濟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會工作社會發展鄉村建設運動
重點掌握:
1 、社會保障的功能
一、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維護社會穩定;三、保護和維持勞動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勞動力的再生產,刺激勞動潛力的充分發揮;四、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國家和政府通過此手段使那些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們產生懶漢心理,不利于人潛能的發揮。
2 、社會工作的功能
3 、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的異同
4 、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及改革的方向
一般掌握:
1 、社會保障的特點和內容
第十三章社會變遷
重要概念:
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是指社會整體結構的變動。即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變動過程。其基本形式有社會進化和社會革命兩種形式。
社會結構
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個人、家庭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
狹義是指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學中的社會流動多指廣義而言。
社會革命
重點掌握:
1 、馬克思主義社會變遷理論
2 、“五德終始說”
3 、社會進化論
社會進化論導源于生物進化論。社會進化論認為社會的進化和生物進化一樣,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由積極到高級的直線式的發展。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新進化論。新進化論把研究重點放到不同社會發展變化的模式上,認為社會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漸進的過程,可以借助文化的傳播作跨越階段的發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進化論以解釋社會現象,以至被帝國主義用來作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論依據,而遭到批判。
4 、社會流動及類型
一般掌握
1 、社會變遷的原因
2 、社會均衡論
第十四章社會現代化
重要概念
社會現代化“后工業社會”論
羅馬俱樂部
羅馬俱樂部是研究現代化問題的重要機構,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業家和英國科學家共同組成,其觀點是把全球看成一個整體,各種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倡導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對社會發展持悲觀態度。
社會趨同論
社會趨同論是由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正在逐步背離計劃經濟模式,而資本主義經濟正在背離自由放任的私人經濟模式,兩種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變得越來越相似。
重要掌握:
1 、社會現代化的內容
2 、評述社會趨同論
這是由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來解釋不同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具有的一般規律的理論。他認為盡管社會起點、社會制度、具體條件不同,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卻都體現著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樣特征,不同國家在許多方面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理論只看到社會的趨同,卻沒有看到社會趨異是更重要的方面。
3 、評述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是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用來解釋不發達國家發展不起來之原因的理論。理論的思想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社會學家普雷畢什提出的核心與邊陲國家不平等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由核心和邊陲構成。核心和邊陲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不平等關系,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貿易剝削不發達國家,從而導致后者不發達。本理論的另一代表人物弗蘭克引伸了“核心—邊陲”
的概念,認為“核心”也可稱為“宗主”,“邊陲”也可稱為“衛星”,宗主與衛星的關系,不僅存在于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而且還存在于衛星國之內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結論是不發達國家必須割斷同發達國家的聯系,自力更生,才能擺脫不發達的境地。
這一理論看到了不發達國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對要擺脫傳統社會到達現代社會只有走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理論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對不發達國家如何走正確的發展道路,顯然是一個新的分析觀點。但它將其原因完全歸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斷同發達國家的聯系的設想也是很難做到。
一般掌握
1 、社會現代化的特征
2 、我國現代化的戰略步驟
以上就是關于廣東省自考《社會學概論》考試大綱的相關內容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考生。若想了解2022年廣東省自考報名指南、自考解答、歷年真題、考試資訊常見問題等相關資訊,廣東自考網將會持續更新。
廣東自考培訓報名預約
上一篇:廣東省自考《設計心理學》考試大綱
下一篇:廣東省自考《美學》考試大綱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